【异国夜行/谢伟伦专栏】莎翁名句——“名字有何内涵?玫瑰不叫玫瑰依然芳香”——肯定不适合用于霹雳州班台直民华小性教育讲座引发之争议。这场因引导小学生大骂非婚姻关系内的性行为,继而遭网友抨击的事件,就我看来几乎是反诠释的,因为对其主讲内容的解读竟然不及将“狗男女”,“奸夫淫妇”那七字真言咀嚼那么令人恍然大悟。 主讲人庄双华饱受舆论炮轰,在校方及董家教背书下出面说明本身用心良苦,“讲座内容是给学生的反面教材”,“站在教育角度灌输孩子们要洁身自爱,不要在结婚前跟人发生性行为”【注一】,由始至终未对这场半年前的谈话表示半点反省,还说主讲过两三百场性讲座从没被投诉,意即过去如此演出都没有问题。陪同背书的校方及董家教成员还认为“讲座达致教育学生的目的”【注二】,会后没接获投诉,也没对学生有负面影响。 什么叫“从前都没问题”? 律者不正,师道焉存?把这项离谱演出视若无睹的所谓教育工作者,其本身就是问题!如果教育环境本身失去了自省能力,甚至伤害他人仍不自知,沾沾自喜于制造了引人注目的奇观,未来谁敢期待校园性别事件止息告终?各中文报刊纷纷称这项动作为“道歉”,无疑是强作解人,让来自基督教团体的庄君尽早解套。 除了用字政治不正确外,从讲座会内容大纲中,检视庄双华及其“双沛感恩教育团队”巡回各地的“儿童及少年身心成长感恩教育:一堂青少年必修的身心辅导课”(Pendidikan Ke Arah Kedewasaan),究竟传达了哪些讯息?相关题旨可见一斑:一、我从哪里来?(感恩母亲十月怀胎);二、男孩女孩大不同(生理与心理的分别);三、小种子(男生的精子和女生的卵子);四、染色体(遗传—为什么你会长得像爸爸);五、青春期大变化(月经与梦遗的处理与护理);六、身体各部位(自由区、限制区、禁止区);七、性侵犯以及防范措施(别成为受害者);八、我的身体我有权说“不”(怎么说不?);九、友情与爱情(别误会,我们不过是好朋友!);十、丈夫和妻子(灌输正确的婚姻与家庭观念);十一、完美的爱情与婚姻(亲密、激情与承诺);十二、SAY NOTOPS(拒绝婚前性行为!);十三、冲动的代价(爱滋病、性病……);十四、你想要问什么?(解开心中的疑惑)。 爱→婚姻→性=幸福家庭的理想模型? 虽未身历其境听讲,但亦不难推断:幸福美满的家庭,是庄双华性教育论述的终极关怀。这种笃信“家庭”是满足两性生育、心理(心灵)归属和社会身份需求的最基本组织,因而影响个人对性、婚姻等问题的认知,因此庄氏构想的家庭,是经过“爱—婚姻—性”的发展建立,按照这样的发展路径,性必然发生于婚姻的范围内,而它的主要功能就是生养下一代。然而,这种性教育观的最大问题是充满理想性,认为从“爱”必然会发展成为“婚姻”,遂可以合法的拥有“性”。但这其中只要有一项无法成立,或顺序不同,庄的论述就无法成立。流风所及,当前的性教育多在卫道之士和辅导工作者主导下,用单一价值观、道德尺寸、人生选择来塑造性的意识和实践,经常在有意无意间诱导学生对性产生罪恶和焦虑。 国内各源流小学并没有正式的性教育课,在教育部今年起推行的小学标准课程(KSSR)中,性教育不过 “寄居”在“体育与健康教育”(Pendidikan Jasmani dan Pendidikan Kesihatan)科目下,至于中学方面在2014年才开始推行。2010年,当朝野与媒体争辩性教育应否纳入小学一年级课程之际,副教育部长魏家祥忙不迭地澄清性教育强调家庭价值观、教导学生如何自我保护、男女生殖结构、性病防范等知识,“并非教导性行为”【注三】。这也呼应了教专总秘书骆燕萍较早前提出“无须独立设置性教育科”【注四】的说法。 性教育若只锁定在个人与人际层次,高谈尊重宽容,却漠视男女双方资源与权力的不对等,将使“尊重”沦为强者要求弱者服从的障眼法。以性别(gender)观点来看,这种主流的性教育论述将“异性恋一夫一妻”的家庭设定为正常形态【注五】,排斥任何不以繁衍子嗣为目的的性活动,如同性恋、婚前或婚外性关系。如果有人染上性病,是因为他们的性活动溢出了一夫一妻制的框架,招致惩罚。在“异性恋一夫一妻”的家庭里,性是为了生育后代,所以只有与生育有关的性生理知识需要被传授。 目前的校园性教育只停留在宣教方式,并未积极关心学生在情感以及性知识方面的需求。性教育谁来教?怎样教?绝非如槟州教育局主任依布拉欣所言“不需要接受特别训练,只要照课本内容讲授就可以”【注六】。若师资与专业不符,让未受过性教育专业训练者讲课,只教疾病与性生理,跟学生需求脱节,易被学生认为无聊。又或者,教师苦于教材、教案无处寻觅,在了解不足的情况下,也会担心在课堂上被学生开玩笑、冒犯,甚至被询问个人性经验,也造成许多老师认为只教性生理,甚至不教,就能避免这方面的困扰。 去结构化的道德标签与守贞旗帜 以这起讲座事件为例,挞伐非婚姻关系内性行为,竟用上如此强烈字眼,这种教育方式跟交通安全宣导相差无几——展示各种车祸的血腥照片,要所有人注重交通安全。用恐吓式的教育方式,对老师而言是最简便的手段,但对学生而言,各种恐吓不断持续累积,也让学生不敢求助。例如在描述非预期怀孕时,用“未婚怀孕”、“未婚妈妈”等字眼,就是告诉学生怀孕不应在没有结婚的情况下发生,然后又告诉学生未婚怀孕会进入庇护所等机构,更加深学生的恐惧心理。当学生有性或是感情相关问题,也不敢向询问这些被贴满道德标签的问题,出了状况更不敢求助。 性教育及情感教育需要更多的关怀及对话,肯定青少年、儿童主体性,重视青少年与儿童的经验与声音,才能建立正确且多元的性知识与观念。时下主流的性教育论述多认为,若学生提早并充分接受性教育,就能避免减少未婚妈妈、堕胎,以及月经规则术等伤害女性身心健康的现象产生。同时,也相信对性的无知与误解,是造成未婚怀孕、堕胎、性病、娼妓等问题的根源。这种认为“性知识”可以解决“性问题”的观点,缺乏对性别权力结构的分析,也使两性平等的理想至今沦为空谈。追溯媒体报导与其主讲纲要,可证庄双华之言与右派宗教团体 “婚前守贞是防范堕胎利器”的保守观点并无二致——将性等同性行为,将欲望简化成性兴奋与性冲动,把性教育宣导当成性教训防范。 某些学校对于性教育有应付了事的心态,认为只要请个讲者,在大礼堂对着千百学生演讲,贴上一张海报,就可以完成成果报告交差。这种教学方式,只会让学生鸭子听雷,或断章取义的理解讲师上课内容,没有深入对话,对学生很难有实质帮助。庄双华的失言绝非冰山一角,不论中小学,掌校者若不清楚性教育的内涵,在邀请社会团体进入校园宣导时,难免引进对同志或跨性别族群不友善的讲者,这类滞后的性教育观往往会对“性少数”(sexual minority)学生产生更大的伤害。 注释: 一.《星洲日报》,“狗男女奸夫淫妇掀波·小学性教育讲座·激励讲师道歉”,2011.04.11。 二.《星洲日报》,“讲座会后没接投诉·校方:达致教育学生目的”,2011.04.11。 三.《星洲日报》,“性教育课非教导性行为·魏家祥斥反对党混淆视听”,2010.11.21。 四.《星洲日报》,“教专:推出生殖与社会健康教育‧无须独立设‘性教育’科”,2010.03.26。 五.魏家祥不讳言,健康教育里的重要元素之一是以“家庭”作为重要单位,防止社会问题衍生。见【注二】。 六.《光明日报》,“性教育课程料月杪获贷书”,2011.01.05。 谢伟伦曾任职主流媒体,现从事非政府组织工作。 |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